中站区就业局就业工作措施
发布时间:2015/12/27 23:10:50 来源:区人社局

  1、努力开辟就业岗位,确保新增就业岗位。一是深入企业挖掘用工信息,使就业服务更具针对性。安排专人负责用工需求调查,主动服务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同时加强企业用工跟踪服务。二是发挥就业服务四级网络的联通作用,广泛发布用工信息。通过街道、社区(村)人社服务站充分发挥延伸信息的作用,使信息发布更加深入。同时,积极与市职介中心联系,争取我区企业参加市级招聘会,形成市、区、街道、社区(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三是加强与工业集聚区的联系,与入驻企业岗位需求进行对接。一方面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2、开展“春风行动”活动,搭建供需平台, 促进转移就业。一是结合我区实际,加强基础工作。结合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特点,加强对形势的分析和研判,根据趋势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活动质量和效果。依托基层公共就业平台,深入社区(村)和各类用人单位,开展求职招聘信息的集中采集活动,准确收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需求和企业节后用工需求,完善工作实施方案,增强活动实效。二是深入基层开展宣传,做好引导工作。根据工作对象的特点,印制“春风卡”5000份,创新宣传方式,及时向社区(村)发布春风行动的活动安排,引导农村劳动者接受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引导用人单位稳定用工。三是搭建信息平台,促进人岗对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移动通讯等手段,广泛发布招聘岗位信息,招聘会信息、市场工作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将企业用工信息及时提供给农村劳动者,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有效对接。四是统筹安排政策资金,强化落实扶持政策。根据援助对象范围和落实政策的需要,重点落实以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为重点的就业困难人员扶持政策。五是整顿市场秩序,优化就业环境。在辖区内开展整顿市场秩序的专项行动,优化农村劳动力者转移就业环境。引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着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延伸,帮助农村劳动力者解决生活生产困难。
  3、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一是对辖区内的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逐一调查,登记造册,详细记录就业困难群体基本信息、技术特长、身体状况、求职意向等,力求做到就业困难群体“全员登记”。二是建立政策落实情况月汇报制度,每月由各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定期上报当月情况,推进政策的全面有效落实,确保每位就业困难人员都能得到政策的帮扶。三是制定和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深度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实行用人申请制度,各单位根据岗位需求上报申请,实施岗位储备。重点是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岗位,打造就业困难人员快速就业的绿色通道,确保就业援助对象随时上岗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四是由劳动保障事务所(站)上报就业困难人员,实施人岗对接。
  4、通过社保补贴的方式,促进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凡档案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代理保存,持国家统一《就业失业登记证》,当年度缴纳社会保险费,并实现自谋职业、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可享受三年社保补贴。其中初次核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年龄女年满45周岁、男年满55周岁以上的人员(简称“4555“人员)不受享受三年的限制。
  5、进一步健全社区(村)基层人社服务体系,面向全社会提供统一、规范、高效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专业化、标准化水平,逐步拓展基本就业公共服务范围,充实服务项目,细化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标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一是继续完善基层人社平台内部职能,根据出台的《中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中站区人社局部分业务职能下沉村级人社站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区人社[2013]15号)文件,已下沉的业务加强指导,规范服务流程、标准,未下沉的业务结合相关科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下沉方案尽快下沉工作。二是规范社区(村)人社站工作人员工作环境,落实完善工资待遇,探索聘用社保援助员办法。三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度、每周例会制、半年考核评定、民主评议等制度。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督促服务站人员的工作落实,规范服务站人员的行为,强化为民服务实效。四是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开展各项业务培训,不断增强人员业务素养,提高工作质量、办事效率。
  6、继续完善和顺小区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各项职能。该中心2014年10月装修工作全部结束,8名工作人员已入驻开展各项工作。一是安排各科室业务骨干对和顺小区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的再学习,熟悉、掌握各项业务的办理。二是各项工作全面展开,重点加强居民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卡发放、农民工工资卡发放等工作。三是引入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商务培训和各项就业培训工作。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以严格的制度约束工作人员行为,以规范的行为为小区住户提供高质量的人社服务,塑造良好的人社部门形象。五是继续争取市、区财政的支持,完善培训教室以及办公设备的配备。

作者:区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