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6/6/2 18:11:09 来源:区疾控中心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主要为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常见于4~9月份。
  二、手足口病患儿有哪些表现?
  患儿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内溃疡、粘膜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有的患儿还出现口腔溃疡。皮疹不痒,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口腔溃疡通常出现在舌头和内脸颊的口粘膜。有的患儿不出现发热,只出现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少数患儿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可出现严重并发症。这类病人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三、手足口病传播方式有哪些?
  该病感染方式多样,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触传播、空气飞沫传播、经水和食物传播等。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四、如何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3.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4.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5.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6.学校和托幼机构做好晨、午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观察与治疗。
  7.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五、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1.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2.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3.患儿的家庭应使用84消毒液、含氯消毒剂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作者:区疾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