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中站区高跷(东冯封文武高跷)、查拳、李封天目瓷烧制技艺3个项目入围。
东冯封村文武高跷队队员均为13世纪杰出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和天文学家许衡家族的后裔,高跷队起源于明末清初,是焦作地区方圆百里唯一的文武高跷,是民间高跷表演形式的一支奇葩,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这一枝独秀的文武高跷,表演者身手利索、节奏明快、鹞子翻身、翻跟头、转身叉、盘叉、反叉、回头叉……不停地使出一个个绝活,他们或根据剧情两人捉对、或分散聚合、或快如疾风、或节奏明快,表演出神入化,如龙出水,如虎啸山,如“戏耍闹蝴蝶”又具有诙谐打趣,动作夸张,颇具舞蹈风韵,令观者叹为观止。在高跷表演中,演员扮相脸谱化,将民间故事与高跷艺术融为一体,独创表演程序,人物生动,剧情表达淋漓尽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造店查拳由著名回族武术家石太春大师在清朝末年创立,扎根造店村已150余年。造店查拳的特点以快制胜,快打慢,慢打迟,出拳人不知,弹腿如闪电。主要由四趟查拳、十路弹腿等拳术套路,和查刀、查枪、查钩、查剑、鞭、锤......等多种器械套路组成完备的武术体系。以弹腿为主,腿法与步法并重。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腿弹人,宁挨两捶,不挨一腿”之称。其手法中的冲、摆、劈、撩、顶、撞、靠与腿法的弹、扫、截、跺、摆、蹬、挂完美结合,手引腿起,腿弹掌击、上下合一、虚实连环,以腿取胜。突出弹腿功,拳腿并重,是极具回族武术风格的传统拳术。
天目瓷是我国铁系黑釉陶瓷的统称,起源于唐,兴于宋,为宋八大名瓷之一,在焦作广为烧制,遍布四十多个古窑口。天目瓷的烧制历史悠久,据《许衡传》记载,宋元时期,李封盛产陶瓷。“陶瓷做工精良、釉色细腻,碟子于酷暑季节盛菜两日不腐,除了给皇上上供外,远销黄河上下”。据《焦作陶瓷史料专辑》记载,“焦作地区陶瓷制作工艺有其卓越的艺术风格,尤其该地区出土的宋代天目瓷等均称得上艺术杰作”。
通过口口相传天目瓷有长达几百年的传承。建国初期,1956年李封二村就有生产烧制。2008年以柯君丽为代表的陶瓷艺人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天目瓷的挖掘、研究上,就近取材,因地制宜,使天目瓷釉料配方及烧成方式更科学完善,做出来的瓷器釉面具有金属光泽,纹理精美,达到了艺术观赏与实用价值的完美统一。2014年河南天目瓷文化有限公司获得河南省第五批“文物复仿制品研究开发基地”称号。
中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1项,其中,国家级2项(小尚虎舞、常家武虎)、河南省级5项(白猿通背拳、小尚炮捶高跷(东冯封文武高跷)、查拳、李封天目瓷烧制技艺)焦作市级8项、区级18项。非物质传承队伍不断壮大。全区现有各级非遗传承人111人,其中河南省传承人14人,焦作市级传承人 15人、区级传承人82人。
作者:外宣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