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田秀才”成为致富带头人!中站区“三强化”培育高素质农民
发布时间:2023-12-11 19:07:40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这次参加了中站区农业农村局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有专业老师讲知识,去外地优秀农业产业园长了见识,培训学校还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跟踪指导服务,有了技术保障,我的干劲更足了。”龙翔街道周窑村的靳再兴经营着一家果树合作社,已连续两年参加中站区高素质农民培训,他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林果种植技术,成为当地创业的典型和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近年来,中站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始终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工作思路,形成“在教育培训中提高,在搭台服务中成熟,在政策扶持中壮大”的培育路径,实现“培训一批学员、带动一方农民、助推一项产业”的培育效果。
       强化教学设计,增强培育精度。中站区始终把提高培训质量作为主攻点,坚持在“讲什么”上找重点,“谁来讲”上下功夫,“怎么学”上多变样。紧盯重点任务定“专题”。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紧紧围绕全面支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全面支撑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围绕粮油稳产保供任务开设的班次和培育人数不低于80%。紧贴农民需求开“菜单”。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街道摸底登记、调研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充分掌握培训意向对象和培训需求,建立培训对象库。课程设置兼顾“综合素养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模块,师资阵容注重“政策讲师+农技专家+实训导师”组合,课堂教学融合“专题讲座+案例教学+讨论交流”方式,现场教学采取“观摩交流+实地体验+动手操作”形式,基本满足学员“缺什么补什么”。举办特色活动提“素养”。围绕“农民素质素养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政策,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授课,到素有“焦作西柏坡”之称的十二会村红色教育基地学习,追寻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同时开展“乡村振兴、法制先行”农业普法宣传活动,普及涉农法律知识,将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与2023年农民丰收节有机结合,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
       强化条件建设,提升培育能力。注重师资队伍。中站区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师资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与涉农院校沟通,返聘已退休的高级农业职称技术专家和乡村土专家搭建农民培训师资库,借助“外脑”壮大师资队伍,制定契合地方实际的农业专业课程,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有序开展。精选实训基地。按照“产业效益显著、示范带动明显、交通食宿便利”的标准,围绕“粮油保障”一个主线不变,根据班次培训主体、方向等不同,遴选不同类型的实训基地。以学员需求为宗旨,深入漯河市临颍县南街村、洛阳市孟津区洋丰果业有限公司、新乡市原阳县盐店庄万亩桃源基地、修武县云台冰菊种植基地、马村区河马鲜果小镇等园区,了解现代农业、规模种植、科技农业等知识,学习带动村集体收入和农民增收的经验。拓展学习平台。充分利用“云上智农”线上学习平台,开设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安全追溯、高产栽培技术、典型学习案例及农耕文化等课程,拓展培训覆盖面,尽可能让农民随时能学、随地可学。
 强化训后服务,巩固培育效果。及时跟踪回访。中站区把“扶上马,送一程”的训后跟踪服务作为检验培训成效的重要抓手,学员培训结业后,对学员信息逐一进行统计和入库管理,做到及时更新、动态管理。每班成立指导员队伍,跟踪服务学员,采取电话访谈、入户指导、田间地头走访等方式,随时帮助学员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跟进培训监管,提高培训质量。举办技能竞赛。坚持学赛结合,举办桃树嫁接技能大赛,通过田间地头教学与技能比拼,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素养与生产实践能力。学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比赛知晓了自己的不足,在和大家交流、比赛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新技能、新知识”。搭建交流平台。课程结束不等于培训结束,每一期培训班都为学员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信息的平台——培训学员群,目前培训教师、土专家、以及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均在群内,及时发布农情信息、涉农政策,及时解决培育对象反映的生产经营难题。
      截至目前,中站区140人次培训已全部完成,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逐步壮大,为加快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作者: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