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即冲刺!看中站区乡村振兴开篇之作!
发布时间:2021/3/2 8:36:03 来源:外宣办

    2月27日,一条消息响彻南太行:中站区携手河南宿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南太行龙翔山居民宿集群项目开工建设。从开始对接洽谈到反复磋商,从规划设计到签约开工,该项目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上演了中站速度与激情,将为中站区加快乡村振兴、实施“十四五”宏伟蓝图提供强有力支撑。
    中站区历史文化厚重,是元代第一通儒许衡的故里,拥有许衡墓、府城早商遗址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优越,是南太行生态旅游景观带重点区域,拥有面积达72平方公里的山区自然生态森林氧吧;红色印迹遍布,拥有王封西大井、赵庄村、十二会村等多处优秀红色旅游区。坐拥优质的文化资源和自然禀赋,中站区如何在乡村振兴中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要想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精准发力。”中站区委书记董红倜说,“迈向未来,中站文旅在与乡村振兴的交融中跌宕,成为‘三区四基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开路护航的‘突破点”“引爆点’。”
    南太行龙翔山居民宿集群项目的签约开工,正是中站区依托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民宿产业集群带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努力培育焦作北部山区文旅康养、乡村振兴“引爆点”,打造辐射豫西北、晋东南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走好具有中站特色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子的开篇之作。
    该项目总投资金额6亿元,其中首期投资预计2亿元,依托周窑美丽乡村、采摘园和窑文化,通过村落传统文化体验,重点建设怀州家庭式非遗体验馆,叫响“周窑十八坊”品牌;依托栗井太行山脉地域环境,通过中原太行村落美景呈现手法,重点建设太行研学写生基地,叫响“栗井山居”品牌;依托十二会村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通过“红+绿”双重构建,重点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叫响“初心楠舍·十二会”品牌。
    该项目建成后,将整体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闲置民房山地流转增收、农产品区域品牌化溢价、乡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有力推动整个中站北部山区的快速发展,成为河南省乃至晋豫交界区域乡村旅游的新名片和乡村振兴示范区。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通过大开放大招商,撬动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是产业振兴的必选之路。”中站区委副书记、区长赵红兵表示。
    中站区精心梳理策划和包装一批吸引力强、可行性高的文化旅游项目,实施重点招商、精准招商,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优质旅游项目吸引了河南宿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实力雄厚、行业龙头公司前来调研洽谈。经过优中选优,中站区与宿描文旅成功签约。宿描文旅倡导回归田园、振兴乡村,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注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和乡村文创,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企业。
    根据协议,双方共同开发建设中站区文旅产业及乡村旅游,打造风光优美、生态怡人、设施完备、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综合体、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将中站区建设成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样板。中站区主要投入政策性资金,并协调项目规划内土地、村集体房产以及村民房产有关事宜;宿描文旅负责项目资金投入、规划设计及建设运营等。
    “合作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才能更好实现共赢发展。”董红倜说。
    经过多次比对,中站区将文旅产业合作的目光锁定了宿描文旅。中站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冯霞记得很清楚,2020年11月4日,宿描文旅董事长闫彦磊首次应邀到中站北部浅山区实地考察,周窑、栗井、十二会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和生态资源颠覆了他之前对太行山浅山区的认识。而真正让闫彦磊下定决心发力中站的,是回去之后接到董红倜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从国家战略到中站优势、从合作模式到未来前景,董红倜站位大局、站位双方,推心置腹、盛情相邀。很快,双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签约即开工!”旋即,董红倜又对项目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站区委副书记蒋艳慧牵头,成立专班、明确专职,建立台账、全力推进。中站区上下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了宿描文旅的人员,他们也集中力量、倾斜要素,与时间赛跑,很快拿出了理念新、水平高的规划设计方案。项目的定位至关重要,董红倜亲自与宿描文旅多次磋商、反复斟酌,首期项目“周窑十八坊”“栗井山居”“初心楠舍·十二会”跃然而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中站区的营商环境在国内首屈一指,特别是在行动、决策、政策和企业关怀等方面都非常给力,让我们感觉既真诚又温暖。”闫彦磊说,“我们将深耕中站,做专做精。十二会、周窑等关键片区将于7月1日前竣工开园,首期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春光不负赶路人。从依托生态集聚旅游资源,到围绕农业打造旅游亮点,再到文旅产业全面升级,中站的全域旅游风生水起,“北文旅康养、南都市农业”的乡村振兴新格局正在加速构建。

作者:外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