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3/11/10 18:17:32 来源:本站原创

【历史沿革】
  1945年9月建立焦作市后,设王封区,区机关驻东王封村。1946年10月王封区改为第二区,区机关驻西张庄村。1948年3月,焦作市改为焦作县。1948年10月,二区机关迁回东王封村。1949年10月,焦作县改为焦作矿区,二区撤销。1953年12月,焦作矿区下设焦作镇、李封镇、第一、第二农村办事处,第一农村办事处驻东王封村。1956年8月,焦作矿区改焦作市,设李封区,区机关驻李封村。1957年12月,焦作市调整区划,设城区、郊区。李封区撤销,原区辖李封镇归城区,农村归郊区。1958年8月,焦作市撤销城区、郊区,设解放、中站、马村3区。9月,中站区改建中站人民公社。11月,与煤矿人民公社合并,政社合一,建立中站煤矿人民公社。1961年10月,撤销中站煤矿人民公社,恢复中站区建制,辖原公社所属城镇、厂矿、农村。1962年1月,中站区所辖农村划归郊区,中站区改为城区。1988年10月,焦作市调整区划,中站区辖王封、朱村、龙洞3个乡,李封、王封、朱村、冯封、龙洞、月山、丹河7个街道办事处。2005年11月,乡镇机构改革,撤销王封、朱村、龙洞3个乡,成立许衡、府城、龙翔街道办事处。
  【名人名家】
  一、古代
  ★ 许衡(1209----1281)字仲平。祖籍怀州河内(今中站区李封村)人,谥“文正”。他是中国13世纪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学家。 纵观许衡的一生,经历了女真贵族和蒙古贵族统治的两个朝代。在金王朝统治下,他诞生、成长、接受教育,度过了战乱频仍和韬光养晦的青少年时期;在蒙元王朝的统治下,他著书讲学,传播程朱理学,为元世祖忽必烈出谋划策,培育人才,主持制定《授时历》,度过了宦海沉浮和贡献卓越的后半生。许衡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乐,在其27年仕途生活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八次被诏入朝作官,又八次辞归故里,躬耕桑农。至元十八年(1281年)三月,许衡在家乡病故,终年73岁。
  许衡与政治:许衡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鉴于当时干戈扰攘,民生凋敝的势态,一再向元世祖建议要重视农桑,广兴学校,以“行汉法”作为“立国规模”。许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实行儒家的仁政以获得民心。至于获得民心的关键,则在于实行“汉法”。由于这一“立国规模”的确定,中原广大地区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趋于安定。
  许衡与理学:许衡精研程朱理学而不拘泥,他吸收陆九渊心学充实程朱理学,折衷朱陆的新学风,在当时哲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论”。他说:“言为学者,治生最为要务。”明代宋濂成为其思想的主要继承者。
  许衡与教育: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许衡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贵族子弟多成为元代高官。
  许衡与天文学:许衡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等天文仪器,领导并制定了《授时历》,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积年法,并推算出了365.2425日为一年,这个结论,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相差仅26秒,比欧洲著名的《格列高利历》还要早300年。
  近年,为弘扬许衡文化,打造文化名区,中站区深入挖掘许衡文化精髓,修缮了许衡陵园,兴建了许衡广场、许衡文化公园和许衡中学,编印了《许衡与许衡文化》(上下卷)一书,并于2004年11月4日至6日,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许衡学术研讨会。2009年11月15日(农历九月二十九)是许衡诞辰800周年纪念日,中站区作为许衡故里,成功举办许衡诞辰800周年纪念大典,旨在通过对许衡文化内涵的挖掘,再现许衡元代通儒和道德大家的光辉形象,并突出“传承文化、科技创新、祈福寻根、合作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近代
  ★ 靳法蕙(1844----1917)字香谷。中站区东王封村人,近代民族资本家。
  靳少年好学,看到家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仅少数村民以笨重工具土法开采,浪费甚大,收效甚微,心中十分苦闷。靳法蕙努力攻读有关书籍,对方园百里山川实地考察。察看坡岭的形状,推断地下水的走向。数年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往往只看地表形态就能估计出地下有无煤层和地下水概况。开采后,大致如同预测。每开采一处煤窑。当地居民有钱出钱,没钱出工,为许多人解决了生存之难,靳法蕙因此在黄河以北声名大振。
  二十世纪初,英福公司在焦作开采煤矿,投资巨款,聘用矿学专家,采用最新设备。自1906年矿井见煤后,收益却不如靳法蕙所办凭心煤矿公司。英福认为靳是个办煤矿的奇才,想高薪聘用,但靳法蕙推辞不受。他认为帮助外国人开矿是楚才晋用,丧失国家权益,有损国格,有辱人格。靳法蕙扩充资本,将凭心煤矿合资有限公司改为中州凭心股份有限公司。1911年夏季,为抵制英福公司掠夺中国矿产之野心,靳法蕙停歇旧窑,另开新窑,利用土窑扩大开采面积,得到河南矿务研究会的积极支持。8月,英福公司总董事白莱喜无理指责靳法蕙等在“新窑”内开采煤矿,是侵犯英福公司矿权行为。靳法蕙置之不理。十月辛亥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河南巡抚解任,“红界”交涉暂时搁置。
  办矿盈利后,当地财主毕登瀛倚仗权势,将靳法蕙与毕金陵合资经营的煤窑做为他的金库,常去索钱。靳法蕙对此人早已不满,一次毕登瀛派人到窑上,限期送银七十两,被靳手下人奚落而走,毕登瀛大怒,仗着老泰山史部尚书毛昶熙之势,诬告靳法蕙、毕金陵两家有人命案。状子直送慈禧手里,慈禧亲批:“交河南巡抚代审”。巡抚接到御批,将靳、毕二人抓起,押在开封死囚牢里。后窑上人用重金周全左右,加之地方绅士从中搓合,最后官府将靳、毕二人放回,此事不了了之。
  官司结束不久,毕金陵去世。这时靳法蕙年逾七十,心灵创伤甚巨,但他依然住在矿上亲自领工。1912年,靳法蕙作为中州煤矿公司经理,在桐树沟开辟新窑,经过半年苦心经营,翌年5月开始出煤。1914年,为与英福公司抗衡,靳法蕙所属中州公司与予泰、明德三公司合并,成立中原公司。此后中原公司在国内声威大振,成为官商合办的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不久,靳法蕙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1917年2月22日去世,享年73岁。
  靳法蕙一生足不出户,也没有矿业名师向他传授技术,凭着顽强的自学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办矿,投资累计百万元,开掘范围达方园二百里,企业地跨数县,成为怀庆一带的矿业巨擘。
  三、当代
  ★ 刘九学(1905.8----1964.9),原名刘刺猬,出生于博爱县柏山村一个贫苦农家。曾任李封二矿采煤队队长、李封一采区区长,焦作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1950年2月2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模范。1953年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名为“全国劳动模范”。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刘九学的祖父,因饥饿早年去世,父亲终日在井下挖煤,仍养活不了全家。弟弟生下来即被送人活命,母亲沿街乞讨,死于异乡。九学八岁那年,父亲劳累成疾丧命。他孤苦零丁,白天讨饭,夜宿街头,流落焦作,寄身义母家中。
  刚满九岁的刘九学,经义兄介绍到李封煤矿井下拉筐。因年小体弱,经常被工头打得遍体鳞伤,门牙也被打掉了。在一次运输事故中,刘九学右耳几乎被煤车擦掉,医院不给有效治疗,伤口长期不能愈合,活生生的事实,使九学认识到了资本家的凶恶和残暴。
  1938年2月,日军侵占焦作,刘九学积极参加修武抗日队伍。不久,在日军的一次大搜捕中,刘九学等二十二人不幸被捕,日军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未泄漏任何机密,后被工人搭救出来。1940年,焦作遭到旱、蝗灾害,刘九学走投无路,被迫又到李封矿下窑采煤。1944年井下发生塌棚事故,刘九学侥幸被两根木柱挡住,险些丧命。阶级仇,民族恨,激发刘九学起来斗争。他积极参加了党在李封矿领导的破坏机器、散发传单的罢工斗争。
  1948年10月,焦作解放,刘九学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放出来。从此,他一心扑在煤矿安全生产上,担任了领导(组长)。刘九学长期在矿井老设备简陋的恶劣环境下采煤,由于他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工作认真负责,嘴勤、腿勤、手勤、早上班、晚下班,采取班前安排生产,班后进行检查。发现险情和事故苗头及时排除等措施,创造了十九个月无事故发生,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惊人事迹。1950年在全国煤炭安全生产会议上,刘九学被评为“安全生产模范”,刘九学班被评为“安全生产模范班”。国家为他们修建一条“劳模街”,四百余间,班里全体同志都搬进了新房。同年,刘九学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9月30日,他应邀参加了在北京怀仁堂举行的国庆招待会。10月1日他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1953年3月,刘九学模范班人员增加到108人,矿党委宣布成立刘九学采煤队,九学任队长,采煤队一直在李封老矿工作。此矿井是一个被英、日帝国主义掠夺式开采的老矿井,煤田多处断层,顶板高低不平,砭矸和老洞多,水大瓦斯大,煤层薄厚不均。他们的采煤区,既是超瓦斯区,又是“煤皮假顶”的老窑砭区。刘九学针对矿井的不利因素和恶劣条件,不断总结经验,从中寻找规律,改革操作方法,他先后革新和创造推广了倾斜式分层长壁式竹笆假顶自动陷落采煤法,台阶式中、底层一次送道同时回采法,小工作面快速采煤法,“双槽并举,二龙双珠”双槽运输等百余种先进技术。提高煤产量35.44%,创造和推广了金属支柱、竹笆木心梁、废铁管等加木心柱、竹杆柱等坑木代用品。还开展了安全计划化、安全纪律化、安全群众化、安全制度化的“四化”运动。建立了四员(放炮、保安、通讯、检查)一岗(监督岗)制。在实践中,刘九学模范队还总结出“八四”套系统操作经验。推广后,产量提高36.4%,效率提高20.32%,含矸率降低24%,工程规格达99.73%,消灭了工伤事故,创造了十二年持续安全生产的新纪录。
  刘九学当选全国劳模后,曾多次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泽东主席曾对刘九学讲:模范要善于克服困难,当模范不要骄傲,不要自满,不要脱离群众,工作中必须依靠群众。1956年,刘九学以中国工会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到苏联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莫斯科顿巴斯煤矿等地参观访问,特别是还参观了列宁的故居。刘九学深有感触地说:“我这个普通煤矿工人,能享受这么大的荣誉,在旧社会我连做梦也不敢想。”刘九学得病后,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64年9月25日病故,终年59岁。
  ★ 王忠殿(1943年----1962),中站区塔掌村人,在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后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王忠殿幼年,学习努力,热爱劳动,品德高尚。初中毕业时,两次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皆因体重差3斤,家中劳力少落选。1961年7月,新兵即将开拨,带兵排长突然在队伍中发现王忠殿坐在自带的铺盖卷上,低头不语,劝他回去,他只是重复一句话:“我要参军,保卫祖国。”部队领导被王忠殿的决心感动,终于破格批准他参加了人民解放军。
  入伍后,王忠殿每天早起晚睡,在枪尖上挂个沙袋练瞄准,手托几块土坯练臂力,膝盖和两肘磨破了仍坚持不懈,被连里评为“五好”战士,特等射手。
  1962年夏季,印度军队侵犯中国领土,不断在我方境内设据点,修筑碉堡。不久,王忠殿所在某部九连,奉命参加对印自卫反击战,行军途中,他在请战书中写道:“同阵地共存亡,决不丢掉一寸国土”。1962年11月17日,夜色漆黑,山陡路滑,经过七个小时的急行军,插到敌据点背后。反击开始不久,王忠殿就炸毁了敌军的一个碉堡。爆破中一块飞石擦伤了王忠殿的嘴唇,鲜血直流,战友给他包扎,王忠殿一再拒绝说:“我是负责用印度语喊话的,包住嘴怎么喊缴枪不杀。”这时九连接到火速增援八连的命令。原来八连在夺取主峰时,受到敌人一个大型碉堡的火力压制。这个碉堡二十米长,五、六米宽,两侧配有迫击炮,八连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处境十分困难。
  九连一排立即向敌人侧后插去,敌堡内各种火器仍在疯狂扫射。一排三次运动,才接近敌堡。敌堡上边是钢板封顶,四周用沙袋筑成一米多厚,直身炮打上去作用不大。班长和战士黄炳文先后冲上去爆破,只炸开一个口子,黄炳文不幸牺牲。王忠殿再也忍不住,爬到班长跟前,请求爆破,班长批准了他的要求。这时,阵前一片火网,敌人的火力封锁了我军的前进道路。王忠殿和战友杨志成毫不畏惧,在火力配合下,一个提着爆破筒,一个抱着二十公斤的炸药,一会跃进,一会卧倒,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射击。接近敌堡时,王忠殿让杨志成爆破敌堡侧角,自己把爆破筒插入敌堡。没等拉火,爆破筒被印军推出一尺多长,王忠殿迅速抓住,又使劲推了进去,刚要拉火,爆破筒又被推了出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忠殿毫不犹豫地紧抓爆破筒,一面高喊杨志成赶快拉火,一面把爆破筒导火索拉断,用尽全身力气把爆破筒推了进去,双手死死顶住。3.8秒----这是爆破筒的引爆时间,副连长急得大喊:“忠殿,快下来!回……。”突然,一片火光,一声巨响,王忠殿与碉堡内的十九名敌人同归于尽。
  1962年12月20日,部队党委追认王忠殿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一等功。1963年3月9日,国防部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新疆喀什市烈士陵园。
  ★ 丁百元(1937.12—1992.1),男,回族,沁阳市人,高小文化程度,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曾任焦作矿务局王封煤矿采煤班长、掘进一队副队长。他进矿27年,多次被评为生产标兵、劳动模范、节约能手。1984年,被评为河南省煤炭战线先进生产者;1985年,被原煤炭部和全国煤矿地质工会命名为全国煤炭战线特等劳动模范;1986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生产能手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劳动模范;先后被推选为区、市、省和全国人大代表,被人们誉为“矿山铁汉”、“煤海猛将”。
  1962年,25岁的丁百元到焦作矿务局王封煤矿,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采煤工。每天,他总是第一罐下井,最后一个升井。丁百元进矿27年,很少歇过班,是个有名的“老满勤”。回民有个习俗:“千里赶主麻,万里赶尔代。”这个回族极为重视的“大尔代节”,他连续10年都是在井下度过的。父母亲在农村,麦秋农忙时,他没有回去帮一把。大女儿结婚时,他也没有休一班。爱人埋怨说:“你就长一个心眼,光知道上班、下井。”老丁笑哈哈地说:“俺是个煤矿工人,就要一个心眼为煤矿,不然咋叫以矿为家呢!”据统计,1980—1988年,他共出勤3341个工,按每年法定工作日234个计算,等于9年干了14年的活。
  当他被选为河南省和全国人大代表后,参加社会活动也日渐多了起来。他给自己定下规矩:凡参加市、区、局、矿一级的会议,白天开会就晚上下井,上午开会就下午下井。有一次,他下井时带了3盏矿灯,背了20个馒头、3斤苹果,在井下一连干了4个班,谁劝他也不上井。最后,还是矿领导下了死命令:丁百元再不上井,就按违反规程论处,他才勉强上井。常在井下拼命地干,使年逾半百的丁百元积劳成疾,肝病经常复发,矿领导曾多次去医院给他联系床位,他就是不住院。1988年8月,他的胃病几乎天天发作,他捂着肚子照常上班。矿上多次安排他外出疗养,都被他谢绝。矿领导几次找他谈话,调他到井上工作。他说:“我才五十出头,还有力气,现在不拼,以后想拼也没有机会了。”他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以外,见到井下弃置的道板、道钉、螺丝、废铁管等,就收集起来。有一次,他下班时路过西下巷,发现有一个旧皮带架,重50多公斤,也把它背上了井。还有一次他一天往返井下4次,共背上150多公斤废铁。从1981年以来,他坚持在工余时间搞回收,共回收废旧物品4000余件,价值达3.52万余元。有人不解地问他:“你累死累活的图个啥?”他说:“我只想着一个党员、一个劳模、一个矿工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多采煤,为国家多出把力,尽尽咱的心。”
  1990年5月,焦作矿务局在给劳模作健康检查时,发现丁百元身患癌症。丁百元追悔自己干得太少,他对专程送他赴京治病的矿区工会主席说:“既然是这病,干脆别做手术,留下这时间,还让我回矿上采煤吧!”
  丁百元的模范事迹开始在中州大地传播。就在丁百元出院不久,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向赵春娥式的好工人、优秀共产党员丁百元同志学习的决定》。原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赵地曾讲:“作为一位新时代的英雄,丁百元同志,是煤矿工人的骄傲,是焦作的骄傲,也是我们省的骄傲。百元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没有忘记工人阶级的重托,他时时处处以‘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要责’的高度主人翁责任感,建功立业,树立了新一代产业工人的光辉形象。百元精神体现了时代风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继续和升华。”
  1992年1月30日,丁百元因病去世,终年55岁。
  ★ 靳尚谊,男,汉族,1934年10月出生,中站区许衡办事处东王封村人,1940—1947年在焦作上学。1947年到北平九三中学读书,1949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即1950年的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毕业后留校读研究生,1955—1957年在本院油画训练班学习。之后历任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1983年9月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87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97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1998年当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靳尚谊主要从事教学、油画创作工作。其油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我国著名画家之一。油画作品主要有《登上慕士塔格峰》、《在和平的讲台上》、《送别》、《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延安》、《毛主席全身像》、《江河大地的春天》(周总理像)、《塔吉克新娘》、《晚年黄宾虹》、《北国风光》、《探索》等。
  他的艺术成就,突出地体现在明确选择油画肖像这一领域作切入点,把欧洲古典油画精髓及它所体现的崇高、理念精神,较好地与中国民族艺术传统和精神交流融会,开创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学派,成功地在作品中体现出他个人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从文化角度上说,对油画这一外来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在一个方面进行了带有启示性的探索,从而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做出贡献。其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油画艺术成熟的标志。
  靳尚谊从1957年开始从事美术教育长达40多年,从教授到副院长、院长长达15年。如果说徐悲鸿院长是把西方的绘画方法理论移植过来,奠定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基础,而他则完成了把传统美术教育向现代美术教育转化过程。
  ★ 谢延信,男,汉族,1952年出生,家住中站区西苑社区,是河南煤化集团焦煤公司鑫珠春工人。曾先后荣获“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 “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9年9月11日,谢延信荣耀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74年9月,谢延信新婚一年的妻子生下女儿后因产后风不幸去世,留给他两个年迈多病的老人、一个呆傻的内弟和一个年幼的女儿。35年来,他用自己的爱心、孝心和责任心全力照顾亡妻的3个亲人,大孝至爱,感人至深。为了践行自己的诺言,原本姓刘的他改姓妻姓。岳父瘫痪在床18年,他精心护理,端屎端尿,洗澡按摩,18年老人没有得过褥疮。为省钱给两位老人看病,他利用休息时间,四处打零工,经常挖野菜、捡菜叶,连水果也没舍得给自己买过。岳母患有肺气肿、胃溃疡,丧失劳动能力,内弟先天呆傻,在岳父去世后,谢延信对他们照顾得更是尽心尽力。他以不放弃照顾前妻一家人为前提,多次拒绝组建新的家庭,直到丧妻10年后才与志同道合的谢粉香组成新的家庭。2003年,谢延信因脑出血落下了反应迟钝、行动不便的后遗症,他便让妻子来焦作市共同照顾前妻一家。35年来,谢延信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无怨无悔地付出,维持着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特殊家庭,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大孝颂歌。

作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