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站李封天目瓷
发布时间:2023/11/6 23:14:29 来源:本站原创


 

说起焦作市中站区盛产的李封天目瓷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它却是中站区的骄傲,也是焦作的骄傲。

2014年8月,焦作天目瓷研究所成立,在所长柯君丽女士的带领下,该团队克服种种困难,经过挖掘、研究和开发,终于使李封天目瓷重见天日。这标志着技艺失传近900年的李封天目瓷的挖掘、研究、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据资料介绍,李封天目瓷窑遗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区许衡街道李封二村中,地势北高南低。窑址面积约5600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5米,地面上分布着大量的窑具和瓷器残片。从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器物类型有碗、枕、灯、罐、盆、盏、瓶、小玩具和缸等。窑具有圆形直壁深腹匣钵、圆形锅底漏斗状匣钵、环形垫圈等。另外,在一些器物内部还发现有带3-5个支钉的烧造痕迹。瓷器胎质以灰白色胎为主,兼有少量白胎、砖红胎和缸胎。

釉色有黑釉、酱色釉、黄色釉、白色釉及天蓝色釉等。多数器物施釉到底,部分圈足露胎。釉层较厚,少部器物有窑变现象。器物装饰有刻花、画花、印花和白地黑花。其中白地黑花器物装饰丰富多彩,绘有人物、花草、山水和行笔如游龙的行书、草书等。从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拣选到的器物标本看,具有产品种类繁多、色彩丰富、釉质新颖而富于变化,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北宋末至金代为鼎盛时期。它的制作手法分别受南方吉州窑系、河南禹州窑及北方磁州窑系的强有力的影响,从而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是继修武当阳峪窑之后,又一处宋金时期北方民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省天目瓷窑遗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青云先生,早在1979年所写的一篇题目为《河南天目瓷》一文中说:“…解放前,日人小山富士夫曾在焦作市李封村一带收集了一批天目瓷,除素天目外,尚有油滴、白覆轮、免毫花、玳瑁斑等,器形有碗、瓶、罐、体、皿、壶、器盖等。”小山富士夫先生著有《天目》一书,书中有5件瓷器为李封天目瓷窑遗址出土。其中有天目瓷碗1件(北宋,口径18.6cm)、白覆轮油滴天目钵1件(北宋,高8.5cm、口径14.8cm、高台径2.5cm,藏藤田美术馆)、白覆轮天目碗1件(北宋,高14.6cm、口径14.9cm、高台径4.1cm,藏东京国立博物馆)、河南天目瓶1件(北宋,高30cm、口径12.0cm)、河南天目双耳壶1件(高13.0cm、口径8.9cm、胴径12.4cm、底径6.8cm)。

李封天目瓷器在《天目》一书中,被小山富士夫先生称之为“河南天目”瓷。从1975年起,焦作市古瓷窑遗址中就增加了一处“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李封天目瓷器,是河南天目瓷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为研究河南省民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82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11月4日,笔者专程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拜访当时83岁高龄的赵青云研究员,请他为李封天目瓷目前的研发进行鉴定、评价和指导。赵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客厅接受了笔者采访。

赵青云先生1932年7月出生,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研员,系河南省文物局专家组成员、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中国钧瓷研究所高级顾问、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河南古陶瓷研究会会长,著有《河南陶瓷史》《汝窑的新发现》《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等10余部专著,发表报告、论文80余篇。在接受采访时,赵老看着李封天目瓷作品很是惊讶,当听到柯君丽介绍河南天目瓷李封窑的开发经历、文化挖掘、产品研发后,对于天目瓷经过浴火重生重新走上历史舞台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还兴致勃勃地详细讲述了天目瓷与中国黑瓷的关系及其悠久历史、窑址分布、文化内涵,并仔细叙述了当年他接受考古任务、带队调研李封古窑址的事迹。赵老说,天目瓷有“千金易得,一曜难求”之美誉,堪称“瓷中奇葩,国之瑰宝”。特别是“曜变天目”被尊为宋代八大名瓷之首,你们再续李封古窑烧制传奇,重现北宋“曜变天目”的风采,做这件事不简单,要继续坚持下去。

对于下一步天目瓷文化的传承、发展,赵老寄予厚望。他说,你们在开发天目瓷时,要和当今市场相结合,要在文化弘扬上下功夫,不仅要传承,还要有创新,努力开发一些适合现代人文特点的产品,这样才能让天目瓷发扬光大,越做越强。 虽然李封天目瓷重见天日,重放光芒,但要走向发扬光大路子还很遥远,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李封天目瓷,认识李封天目瓷,关注李封天目瓷,让“瓷中奇葩,国之瑰宝”的李封天目瓷再续辉煌和传奇。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