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邦彦隐居张盘沟
发布时间:2017-03-18 21:53:58 来源:区旅游局
  张盘沟是中站区龙翔街道下辖的一个小自然村,该村被群山环抱,只有一条路可通往外面。村中早已无人居住,现正在开发,准备建一处生态旅游景区。景区内林木繁茂,风景优美,有“天然氧吧”之赞誉,焦作名儒许邦彦曾在此隐居。
  许邦彦(1857年—1947年),字硕甫,号耿介,焦作市定和村人。少时家道衰微,性好学,无力延师,从其姊接受启蒙教育。稍长外出就读,奔走于武陟河朔学院与怀庆府学院之间。因其勤奋苦读,博览诸子百家,又得山长(古代对学院讲学者的称谓)名师指点,文采渐露。宣统已酉年(1909年),名列“岁贡生”,悬金匾“明经”于门额。初执教于清化镇,辛亥革命后,历任修武县立第一小学堂长、劝学所所长等职。许邦彦治学严谨,所设课堂主要有经、史、集、地理以及名人逸事和武术等,且对教学法又极为重视。1930年,许邦彦历届众多学生集资,在山阳区定和村南为其树立起“德教碑”一通,盛赞其“以身教为重”。1932年,他的友人王印川从苏联访问归来,将所著的《苏联五年计划奋斗成功史》相赠,并畅谈苏联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许邦彦异常欣喜,立即召集学生列队听讲,热情支持学生和子孙参加革命。
  1938年春,日军侵占焦作,日寇逼迫许邦彦担任伪维持会会长,许老先生断然拒绝后便隐居张盘沟村。不久应群众要求,在此处设帐授课。当时他年逾八旬,对前来求学者,不分贫富一概收录,甚至连文具、书籍费用也由自己支付。1945年9月8日,焦作第一次解放,12日在焦作市万人祝捷大会上,许邦彦以开明绅士身份被邀代表市民讲话。1946年10月,国民党以郑州为中心,在陇海、京汉铁路沿线集结重兵,阴谋继续北犯。许邦彦通过他在陇海线工作的友人,掩护并资助了多名解放军情报人员。
  许邦彦一生不求仕进,矢志教育事业。在他长达70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出大批人才,其中名流、学者、专家以及从事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有功者数十人。许邦彦著有《乡谈备用》《为人约语》《方舆歌》《耿介斋小草》等十余部著作,但多毁于“十年浩劫”中,现存手稿无几。其学生刘观臣等人为纪念保持民族气节的恩师,便在张盘沟村的一处山石上刻下了“中华魂”、“春风化雨”几个大字和一段碑文。碑文于1995年7月刻在一块石崖上,后经风雨侵蚀,文字多有损坏。2002年,许邦彦的学生刘观臣、许乐业等人又在石崖旁的岩石上镶嵌一块石碑,名曰“纪念碑”,重新把碑文刻在碑上,碑文如下:清岁贡生许老夫子,讳邦彦,字硕甫,本名万年,焦作市定和村人(一八五七—一九四七),怀府文坛泰斗,著作宏富,从教一生,桃李满天下。在一九三八年,痛恨日寇侵焦,拒任伪职——焦作维特会长,隐居张盘沟村,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老师德高望重,遐迩景仰,慕名从遊者众。目前在焦学生刘观臣、许乐业、李世泽、毋明道、许安柱及孙安果等认为老师拒任伪职,铮铮铁骨,设绛帐徐徐善诱,乃一面爱国主义和为人师表的光辉旗帜,特刻石以资纪念并垂范后世。
作者:佚名